始終你最好:
嘉賓黃曙光兄長專訪

• 1978年 黃曙光移民香港
• 1981年 羅文成立「排藝社」,招考《白蛇傳》演出藝員時錄取,同年參加排藝社舞蹈員受訓(三個月基本功、六個月排練)
• 1982年 參與《白蛇傳》舞台演出
• 1985年 因意外離世
曙光曾提到,羅文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表演藝術家,更是一個真誠、友善的人。他注重衣著品位,從不穿有褶皺的衣服。始終保持得體大方的形象,讓人感覺舒適自然。此外,他對身邊人的需求也很細緻。
移民與演藝生涯轉折(1978-1982)
家弟曙光1978年移居香港前,已在廣東高州粵劇團擔任武生演員六年。其演藝之路始於1972年——當時他在南塘公社小學就讀時,被下鄉選拔人才的梁雪萍團長等招入粵劇團培訓班。在張師傅等嚴格指導下,進行文化課與基本功訓練,同期兩名女學員因訓練強度過大退出。隨團期間曾參演《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現代戲,以及傳統劇碼《搜書院》等。文革結束後,考慮到劇團發展受限,在家母籌劃及二姨等親友協助下,曙光1978年獲批赴港,初期與大兄在大埔塑膠袋廠務工,之後就參加邵氏電影公司武打訓練班,與後來成為張徹導演關門弟子的錢小豪為同期學員。
加入「排藝社」始末
1980年,得知著名歌星羅文為了籌辦粵語音樂劇《白蛇傳》,在招募演員,曙光憑藉專業功底成功入選。1981年正式加入租設於九龍城獅子石道的「排藝社」,接受為期三個月的基本功訓練及六個月劇碼排練。
曙光在參演之前,就已經是羅文的歌迷。他經常聆聽羅文的錄音帶,還特意托兄長從香港帶回羅文的專輯,如《小李飛刀》、《前程錦繡》等。我們都很欣賞羅文的演唱風格——粵語咬字清晰、字正腔圓,音調剛柔並濟,節奏感強,易於被大眾接受。羅文早在70年代就已成名,曙光赴港後也一直關注他的作品和動態。所以,當他在香港報紙上看到羅文籌辦粵語音樂劇《白蛇傳》並招募演員的廣告時,便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
曙光本身是粵劇武生出身,而《白蛇傳》正是一部粵語古裝音樂劇,再加上能有機會與羅文這樣的頂尖音樂人合作,對他而言無疑是難得的機遇。因此,他決定嘗試,將自己的粵劇功底融入現代音樂劇表演中。
排練時光的珍貴回憶
得蒙羅文先生親自指導(曙光珍藏有其親贈的簽名劇照——畫面中羅文著深藍配勾花肩禮服、戴白禮帽,此物後由大兄帶回廣東家中懸掛),更受編導、舞蹈家吳世勳先生悉心栽培,並暫住其洗衣街12樓住所陽臺小房。
在角色安排上,因扎實的粵劇功底,被委以白鶴與和尚雙重角色。訓練間隙也常與隊友郊遊,尤有到淺水灣游泳之趣,生活十分充實。
1982年,大堂妹莎莎隨父母去泰國途經香港時,與黃曙光見了面。當時正值《白蛇傳》排練期間,曙光邀請莎莎去排練現場觀摩。由於莎莎從小學習舞蹈,對舞臺表演充滿興趣,甚至主動幫忙參與了一些排練工作。排練強度較大,莎莎後來因疲憊在道具箱上睡著了。朦朧中,她感覺有人輕輕為她蓋上一件工作服或演出服,以防著涼——睜眼一看,竟是羅文親自為她披上的。這個細微的舉動,足見羅文對身邊人的體貼與關懷。
排練過程中,羅文對表演要求嚴格,追求完美,但同時也深受學員們的敬愛。例如,當他額頭出汗時,學員們會主動上前用紙巾為他擦拭汗珠,彼此間的尊重與溫情可見一斑。
對《白蛇傳》的回憶
雖然未有印象曙光提及與阿姐、鹿童等對戲的看法,但是從照片來看,當時曙光與大家相處融洽,應是十分開心,從未提過排練的艱辛,對於師傅的操練也毫無怨言。
曙光飾演鶴童,與白蛇的對打除了要持續精進傳統粵劇打戲的動作,他也飾演群眾與和尚,動作戲份不少,委實不易。
參加羅文舞台表演
從留存的照片可見,曙光曾紮頭布帶,以舞者身份參與羅文演唱會,推測為1980年代初。其粵劇武生功底被用於舞蹈編排中的武術動作設計。至於夜總會部分,曙光在這期間,主要投身影視拍攝(如邵氏拍片:《少林與武當》、《洪拳大師》、《弟子也瘋狂》、《霹靂十傑》、《五郎八卦棍》、《霍東閣》、《萍蹤俠影錄》、《戰神》、《八仙過海》),未知是否有參加其他演出。
羅文的為人與生活態度
曙光曾提到,羅文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表演藝術家,更是一個真誠、友善的人。他注重衣著品位,從不穿有褶皺的衣服。始終保持得體大方的形象,讓人感覺舒適自然。此外,他對身邊人的需求也很細緻。比如曙光曾說,親戚晚輩想玩音響設備,羅文會先觀察他們是否懂得正確使用,再決定是否提供,既慷慨又謹慎。
這段回憶不僅展現羅文在藝術上的嚴謹,更揭示了他生活中溫暖細膩的一面。無論是排練場上的關懷,還是日常相處的點滴,都讓人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既是一位追求完美的藝術家,也是一位重情重義的朋友。
本頁照片為黃曙光家屬提供
訪問時間:2025年7月6日
始終你最好:
嘉賓黃曙光兄長專訪

• 1978年 黃曙光移民香港
• 1981年 羅文成立「排藝社」,招考《白蛇傳》演出藝員時錄取,同年參加排藝社舞蹈員受訓(三個月基本功、六個月排練)
• 1982年 參與《白蛇傳》舞台演出
• 1985年 因意外離世
曙光曾提到,羅文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表演藝術家,更是一個真誠、友善的人。他注重衣著品位,從不穿有褶皺的衣服。始終保持得體大方的形象,讓人感覺舒適自然。此外,他對身邊人的需求也很細緻。
移民與演藝生涯轉折(1978-1982)
家弟曙光1978年移居香港前,已在廣東高州粵劇團擔任武生演員六年。其演藝之路始於1972年——當時他在南塘公社小學就讀時,被下鄉選拔人才的梁雪萍團長等招入粵劇團培訓班。在張師傅等嚴格指導下,進行文化課與基本功訓練,同期兩名女學員因訓練強度過大退出。隨團期間曾參演《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現代戲,以及傳統劇碼《搜書院》等。文革結束後,考慮到劇團發展受限,在家母籌劃及二姨等親友協助下,曙光1978年獲批赴港,初期與大兄在大埔塑膠袋廠務工,之後就參加邵氏電影公司武打訓練班,與後來成為張徹導演關門弟子的錢小豪為同期學員。
加入「排藝社」始末
1980年,得知著名歌星羅文為了籌辦粵語音樂劇《白蛇傳》,在招募演員,曙光憑藉專業功底成功入選。1981年正式加入租設於九龍城獅子石道的「排藝社」,接受為期三個月的基本功訓練及六個月劇碼排練。
曙光在參演之前,就已經是羅文的歌迷。他經常聆聽羅文的錄音帶,還特意托兄長從香港帶回羅文的專輯,如《小李飛刀》、《前程錦繡》等。我們都很欣賞羅文的演唱風格——粵語咬字清晰、字正腔圓,音調剛柔並濟,節奏感強,易於被大眾接受。羅文早在70年代就已成名,曙光赴港後也一直關注他的作品和動態。所以,當他在香港報紙上看到羅文籌辦粵語音樂劇《白蛇傳》並招募演員的廣告時,便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
曙光本身是粵劇武生出身,而《白蛇傳》正是一部粵語古裝音樂劇,再加上能有機會與羅文這樣的頂尖音樂人合作,對他而言無疑是難得的機遇。因此,他決定嘗試,將自己的粵劇功底融入現代音樂劇表演中。
排練時光的珍貴回憶
得蒙羅文先生親自指導(曙光珍藏有其親贈的簽名劇照——畫面中羅文著深藍配勾花肩禮服、戴白禮帽,此物後由大兄帶回廣東家中懸掛),更受編導、舞蹈家吳世勳先生悉心栽培,並暫住其洗衣街12樓住所陽臺小房。
在角色安排上,因扎實的粵劇功底,被委以白鶴與和尚雙重角色。訓練間隙也常與隊友郊遊,尤有到淺水灣游泳之趣,生活十分充實。
1982年,大堂妹莎莎隨父母去泰國途經香港時,與黃曙光見了面。當時正值《白蛇傳》排練期間,曙光邀請莎莎去排練現場觀摩。由於莎莎從小學習舞蹈,對舞臺表演充滿興趣,甚至主動幫忙參與了一些排練工作。排練強度較大,莎莎後來因疲憊在道具箱上睡著了。朦朧中,她感覺有人輕輕為她蓋上一件工作服或演出服,以防著涼——睜眼一看,竟是羅文親自為她披上的。這個細微的舉動,足見羅文對身邊人的體貼與關懷。
排練過程中,羅文對表演要求嚴格,追求完美,但同時也深受學員們的敬愛。例如,當他額頭出汗時,學員們會主動上前用紙巾為他擦拭汗珠,彼此間的尊重與溫情可見一斑。
對《白蛇傳》的回憶
雖然未有印象曙光提及與阿姐、鹿童等對戲的看法,但是從照片來看,當時曙光與大家相處融洽,應是十分開心,從未提過排練的艱辛,對於師傅的操練也毫無怨言。
曙光飾演鶴童,與白蛇的對打除了要持續精進傳統粵劇打戲的動作,他也飾演群眾與和尚,動作戲份不少,委實不易。
參加羅文舞台表演
從留存的照片可見,曙光曾紮頭布帶,以舞者身份參與羅文演唱會,推測為1980年代初。其粵劇武生功底被用於舞蹈編排中的武術動作設計。至於夜總會部分,曙光在這期間,主要投身影視拍攝(如邵氏拍片:《少林與武當》、《洪拳大師》、《弟子也瘋狂》、《霹靂十傑》、《五郎八卦棍》、《霍東閣》、《萍蹤俠影錄》、《戰神》、《八仙過海》),未知是否有參加其他演出。
羅文的為人與生活態度
曙光曾提到,羅文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表演藝術家,更是一個真誠、友善的人。他注重衣著品位,從不穿有褶皺的衣服。始終保持得體大方的形象,讓人感覺舒適自然。此外,他對身邊人的需求也很細緻。比如曙光曾說,親戚晚輩想玩音響設備,羅文會先觀察他們是否懂得正確使用,再決定是否提供,既慷慨又謹慎。
這段回憶不僅展現羅文在藝術上的嚴謹,更揭示了他生活中溫暖細膩的一面。無論是排練場上的關懷,還是日常相處的點滴,都讓人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既是一位追求完美的藝術家,也是一位重情重義的朋友。
本頁照片為黃曙光家屬提供
訪問時間:202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