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指南
1996年 六月號
封面:羅文不言倦不言休
二十五年來,羅文為我們唱過無數優美動人的歌曲,今次且聽他以同樣悅耳的聲音跟我們分享其成功的心得及樂壇的種種。
今年,羅文結婚廿五周年紀念。
「我和音樂結婚,已有四分之一世紀了。」羅文說:「有沒有倦意?當然沒有,音樂是和陽光海河一樣恆久的,只要有地球人類,我會一直唱下去。」
原來訪問羅文,千萬別問他「甚麼時候退休」,他會反問「你不想再聽我唱歌嗎?」,語氣流露出一點兒不滿,但任誰也會相信他可以再唱廿五年,羅文說:「要保持體能狀態,就要遵從兩個字:自愛。」
一個藝術工作者,有責任經常給大眾最好的表現,羅文謂:「當你酗酒、泡夜店、毫無節制的飲食、懶於運動操練、睡眠不足、氣量不夠、精神疲憊,這些都足以摧毀藝術生命,也是對歌迷群眾和自己都不負責任。」原來他除了走埠演唱間中難免的睡眠不足外,大部分時間生活作息正常,準時吃睡,而且每天必定堅持做四十分鐘以上運動,包括踏板、舉啞鈴、體操、仰臥起坐等。
「我飲食均衡,不會刻意吃素,我總覺得完全不吃肉類會體能不足,我也喝一點點酒,但最反對人們鬥酒狂飲,那是雙重糟蹋,糟蹋了美酒,也糟蹋了自己。」
閒話日常後,當然要說回他的本業──歌。羅文慨歎今日歌手少了現場演唱的訓練機會,他說:「我們那時沒有卡拉OK,更沒有自帶配樂唱帶的甚麼MMO(歌手行內語自攜伴奏音樂帶配現場唱),全部是樂隊伴奏的現場即唱,彷彿晚晚都是在樂隊和觀眾面前考試,這樣的表演環境把我們的歌藝逼得進步。現在的歌手新人多數以卡拉OK練習,找個教唱歌老師『唸口簧式』的教幾首歌,然後在錄音室一句句的錄,於是一到了現場演唱,便手顫口震的有,忘歌忘詞的也有。由於少了這種現場演唱環境的訓練,今時今日要做個成功而全面的歌手,就要下加倍的努力了。」
「有人說過香港只有流行曲而沒有真正樂壇,你對這有甚麼看法?」
「這樣說我認為很不全面,誰能說流行曲不是音樂呢?樂壇是一個叫法而已,泛指各種音樂共組成的環境;音樂不單只是交響樂、室樂、歌劇、搖滾樂等……而且有些藝術歌唱流行起來,變成流行曲了,又如以前我唱的《紅棉》等曲,都是藝術歌曲唱法的。」
「香港流行曲曾帶動了東南亞和國內的整個歌唱潮流,你認為這說法對不對?」
「對,的確近十年來香港歌壇是掀動整個東南亞及國內歌唱潮流的,所以北至哈爾濱南至高雄市,都有不少人唱廣東歌。而國內和台灣的歌手,也要來香港打拼,要是在香港被接受,打響了知名度,他們再回國內或台灣就更值錢和更被看重,這些歌手誰跟誰例子不少,也不必我一一說出了吧。」
羅文以他歌唱大行家的角度看問題,必然是有些見地。
「近年香港樂壇很多人強調要唱本地原創歌曲,你怎看?」
「我本人從不抗拒唱外國歌的,音樂是人類共通語言,好聽悅耳的歌,各國各民族通常都會喜歡、會流行;我的偶像之一Beatles的歌,不是連古巴人也愛聽麼?」羅文說香港近年來唱片界太懶惰了,太迷戀於撿現成的日本歌來譯唱,漸漸抹煞了本地樂人的創作力,也失了香港的風格,所以提倡唱本地原創歌曲是對的,不過不必「外國歌就一定不唱」這樣偏激。
「廿五年來,你最深刻的是哪次登台?最難忘是哪首歌?最欣賞的歌手又是誰?」
羅文這時笑起來,露一口可愛健康的皓齒說:「問題真多呀,一件件說吧。最印象深烙的是一九七八年在香港利舞台開第一次個人演唱會,那也是香港第一次有歌手開個人演唱會,連滿了六場害我十幾晚興奮的睡不著。最難忘的歌是第一次唱長篇電視劇主題曲《家變》。最欣賞歌手外國的有Diana Ross、貓王、Beatles、Sting等,本地歌手有張學友、王菲、蘇永康、好朋友阿梅(梅艷芳)和李蕙敏等,噢,別忘了徐小鳳和鄧麗君,可惜後者猝逝了。」
訪問至此,羅文又要匆匆進錄音室去,我們就祝他再多唱廿五年,繼續為我們獻上他的悅耳歌聲。